◇向靜林(社會學研究所)
中央八項規(guī)定是改進作風的切入口和動員令,是長期有效的鐵規(guī)矩、硬杠杠。作為一名青年科研人員,我通過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論述摘編》《八項規(guī)定改變中國》等材料,深切體會到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意義,深刻認識到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取得的偉大成就、帶來的重大改變,進一步加深了對黨的作風建設核心問題的認識,也進一步增強了在實際工作中貫徹執(zhí)行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第一,作風問題本質(zhì)上是黨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風問題根本上是黨性問題。作風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質(zhì),體現(xiàn)的是黨性,起決定作用的也是黨性”,“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一個人的工作作風、生活作風,反映的是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反映的是他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作風是行為表現(xiàn),其背后的實質(zhì)和根基是思想觀念。如何認識公與私,能否在工作中時時處處堅持公心、處理好公與私的邊界問題,是檢驗黨員干部政治品格的試金石,也是衡量黨員干部作風能力的硬標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作風好的黨員干部總是能給人帶來正能量、踏實感、安全感,給身邊的人帶來積極影響,這就是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的力量所在。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發(fā)展貢獻力量。如此崇高的理想信念,成為凝聚幾千萬黨員的精神力量,對中國和世界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個黨員的作風如何,反映著其理想信念的堅定程度,直接關系著黨的形象,黨員的作風問題本質(zhì)上就是黨性問題。黨性并不抽象,而是非常具體地體現(xiàn)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黨員的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事業(yè)觀,影響著黨員的思想狀態(tài)和行為選擇。
第二,作風問題核心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fā)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蔽覀凕h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衡量黨員干部的工作作風怎么樣,最重要的就是看為人民做事情怎么樣。中國有句老話——“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對于黨員干部的作風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無論身處什么崗位,無論從事什么具體工作,黨員干部有沒有堅守初心、有沒有踐行宗旨、有沒有真真正正為人民做事情,群眾的心里是非常清楚的。黨員干部如果脫離群眾,出現(xiàn)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問題,就會失去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受到群眾的反對和痛恨,就會造成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緊張。黨員干部如果一心為民,虛心向群眾學習、為群眾做好服務、誠心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緊緊圍繞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扎實開展工作,就能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真正同群眾打成一片,黨群關系、干群關系也會和諧融洽。從這個意義上講,黨員干部的作風,切切實實關系著人心向背,關系著黨的群眾基礎。黨員干部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自覺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貫徹落實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中,更是離不開優(yōu)良作風。只有準確把握作風問題的本質(zhì)與核心,我們才能以優(yōu)良作風更好地開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為誰著書、為誰立說,是為少數(shù)人服務還是為絕大多數(shù)人服務,是必須搞清楚的問題?!薄拔覈軐W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眻猿忠匀嗣駷橹行牡难芯繉颍笪覀冊谘芯繂栴}、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上切切實實地展現(xiàn)出人民性。
新時代新征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需要聚焦黨和人民關心的重大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積極回應時代巨變帶來的新問題和新挑戰(zhàn),深入人民群眾開展扎實的調(diào)查研究,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堅決抵制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才能真正做真學問、做大學問,讓學術成果經(jīng)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